語言零距離 熊百祥多面睇世界

Learning Life
Image

世界之大,要認識一個國家及其文化,最直接是學習該國的語言。學習外語是不少人的興趣,但通過外語認識一個國家的歷史、文化及宗教則絕不簡單。對熊百祥而言,學習現代希臘語、印度古語梵文、柬埔寨語等較少人涉獵的語言,只是認識這些國家的第一步。他認為,要深入了解當地的歷史、文化及宗教,必須在地生活及觀察,才能發現各國各族的異同。

中學時期已經常參與社區活動及義工服務的熊百祥,在大專階段選擇修讀社工學科,讓他有機會接觸不同階層的社群,包括少數族裔、性工作者、性小眾、邊青及露宿者等,「接觸及了解他們的日常生活,會發現與自己存有差異,故每次『落區』都會有新衝擊。」

社工的「落區」訓練,培養出熊百祥的憐憫心,更讓他認清自己欲從宏觀角度了解社會,「我希望了解社區
政策如何改變社會,於是任職議員助理,期間完成社會政策學士學位課程。」擔任議助的八年裏,他深切體會到,社會政策與一個地方的文化背景及哲學息息相關。擁有社工及社政的知識,並在老師的鼓勵下,他於中大分別修讀自己最感興趣的人類學及宗教研究兩個碩士課程。

「參與式觀察」他國文化

熊百祥對歷史文化及宗教習俗都有濃厚興趣,在修讀人類學期間,令他最深刻的研究方式,是以「參與式觀察」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習俗。「我曾參與一次斯里蘭卡新年派對,當中只有我一名香港人。在語言不通、不熟悉該國文化的情況下,不安感油然而生。」幸而當時有一名斯里蘭卡人邀請他加入,並向他講解該國的飲食文化及派對習俗,才有被接待的感覺,並享受其中。

當我們認識一個與自己生活習慣相異的社群,難免會加以比較,並在兩者之間下判斷,但從人類學的角度,讓他明白文化存在差異,並不以優劣區分。他以印度人的時間觀念為例,「我和印度寄宿家庭相約晚飯時間,他們只對我說晚上隨時可以到。」這種對時間含糊的定義,最初的確讓他無所適從,後來有更多機會接觸印度人的生活和文化,便知道只是兩地人對時間有不同理解。

梵文艱深難學 理解歷史之匙

每種語言均承載着該國的文化、歷史、哲學及宗教,亦顯示了各民族於時代及空間的特色。為了更深入了解各種語言的關係,熊百祥將學習過的語言系統化,「透過羅列不同語言的結構、詞性、語格等,對比不同語言之間的關係及差異。」他補充,希臘文有四種語格,阿拉伯語有五種,梵文有八種,另分男、女和中性,以及單、雙和眾數,「單是名詞已可演變出二百多款,是最艱深難學的語言。」

回想當初到印度學習梵文可謂一波三折,熊百祥最終成為該課程第一百零一名學生。「教授告訴我,這個課程於十年前曾有一名來自羅馬尼亞的學生報讀。」由於他是班上唯一一名海外學生,教授只用印度語及孟買語教學,課堂實在叫他難以適應。「老師以印度語講課,期間只說了『例如』和『你明白嗎』五個英語單字,令我十分懊惱。」上課學習困難重重,熊百祥唯有在網上搜集有關梵文的資料,將不明白的地方透過通訊軟件向老師求問,或與同學討論。

在印度人眼中,梵文是印度語的起源,亦是宗教具最高地位的祭師才會使用,代表着高尚和神聖,熊百祥憶述,「他們帶着敬畏的眼光看待我這個學習梵文的外地人。」當地人的尊敬,卻沒有為他帶來任何學習上的幫助。「現時大部分北印度人根本不會用,在街頭上根本無法活用所學。」當他到達南部城市時,興奮的對南印度人說梵文,卻換來別人的鄙視。「後來我翻查歷史才知道,當年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,趕走了當地泰米爾語的族群,因此南印度人認為泰米爾文比梵文的歷史更悠久、地位更高。」

承傳十四地區千宗紀事

隨着時代不斷演化,語言能串連不同的歷史事件、宗教與文化。熊百祥通過持續學習新語言,以理解各種語言的關連,亦投放逾十年時間,整理一份獨一無二的世界歷史紀事。「將全世界分為十四個地區,每十年為一格,現時大約記錄了千宗同時期、不同國家發生的歷史事件。」

他對宗教亦有很濃厚的興趣,透過閱讀中文版《可蘭經》、《博伽梵歌》,以及英語版《新約聖經》等宗教典籍,了解宗教之間的異同。他曾到雅典留學,並於當地學習現代希臘文,有機會與當地人民以希臘語溝通和練習。他現時替一家教會復修聖經,故常常在該教會的圖書館看古希臘語的《新約聖經》,藉此溫故知新,「在我學習過的語言中,蘊藏歷史與文化背景、宗教淵源及哲學思想的希臘文最吸引我。」

兩年前,他的朋友成立了非牟利機構研究柬埔寨人口販賣問題,需要一名懂得柬埔寨語的人協助。「於是在半年前,我跟隨一名在港生活的柬埔寨人學習柬埔寨語,並即將到當地實測自己的學習成果。」

宗教大不同 理念一脈相承

各個宗教有各自的色彩,有些理念卻一脈相承。熊百祥最喜歡一句來自希臘哲學家的名言:「You cannot go into the same river twice」,他以貫穿同一概念的印度教及日本茶道為例,「印度教的『時母』象徵着時間,時刻無情的流失卻不復返;日語『一期一會』來自帶有禪宗意味的日本茶道,也就是說即使環境、人物、地點等條件因素不變,人的心境已不可能和上次一樣。」

通過語言放眼世界、理解人的生活,熊百祥領悟到人與人、宗教之間「和而不同」的道理。「我們要從個人領域中走出來,別以自己的標準附加在他人的處境,才能明白文化和宗教並沒有高低之分。」


Image
Learning Life

親子紮染 好玩又有驚喜

Image
Learning Life

暢遊萊茵河 走進童話國

Image
Learning Life

藝文有術:重塑達文西創意 互動高科展